新闻动态

04-22
2025

产品介绍——肝脏体外3D模型

在药物筛选和肝病研究中,传统的二维(2D)细胞培养系统由于无法重现肝脏的三维结构和微环境,存在显著局限性。2D模型中的肝细胞常出现形态单一、极化丧失、代谢功能降低等问题,导致实验结果与人体生理反应存在较大差异,影响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因此,发展三维(3D)肝脏模型已成为研究的必然趋势。3D培养系统通过模拟肝脏的细胞空间排列和细胞-细胞、细胞-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肝脏的生理功能和代谢特性。朴衡博迈提供NAC-liver、肝类器官两种体外3D肝脏模型,助力您的肝脏发育、肝脏疾病研究与药物研

03-05
2025

喜讯 | 朴衡博迈斩获首届浦东新区“明珠杯”创业大赛二等奖,NAC-Organ新型体外3D培养技术开创行业先河

近日,由浦东新区人才工作局、浦东创投集团联合主办的2024浦东新区“明珠杯”创业大赛圆满落幕。朴衡博迈从全球600余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凭借“NAC-Organ新型体外3D培养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斩获首届浦东新区“明珠杯”创业大赛二等奖,彰显了朴衡博迈在前沿生物技术领域的强大实力,也标志着NAC-Organ新型体外3D培养技术应用于再生医学和临床前药物研发领域的巨大潜力。 基于纳米核酸材料技术自主研发的新型自...

03-05
2025

文献分享 | 吸烟危害再添实锤,通过人源化气道类器官揭秘N-乙酰半胱氨酸(NAC)“拦截”尼古丁毒性机制

吸烟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道疾病是全球健康的重要威胁。尽管N-乙酰半胱氨酸(NAC)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其抗氧化和黏液溶解作用已被认可,但它如何精准对抗尼古丁的毒性却一直是未解之谜。近期,清华大学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重磅研究,利用患者来源的气道类器官模型,首次揭示了NAC通过“拦截”尼古丁与受体结合的全新机制,为治疗吸烟相关疾病提供了新靶点! 一、气道类器官:模拟真实气道,...

03-05
2025

文献分享 | 用于模拟心肌梗死和药物心脏毒性的人类心脏类器官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主要致死病因,心肌梗死(MI)心血管疾病占比不小且易引发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临床试验成效不佳。同时,基础研究中动物模型与人类患者脱节,且缺乏模拟人类心肌梗死急性状态的模型。药物心脏毒性也是是药物研发重点。基于此,迫切需要开发模拟心肌梗死及药物心脏毒性的人类心脏类器官模型。 纽约大学理工学院的Ying Mei教授带领团队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Human cardia...

03-05
2025

文献分享 | 工程化人骨关节炎软骨类器官

骨关节炎.(OA)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导致关节剧烈疼痛、行动不便和生活质量下降。对于骨性关节炎的治疗选择仅限于姑息治疗,或在疾病末期进行全关节置换术。因此,迫切需要针对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治疗策略。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体外骨关节炎模型都是基于软骨外植体或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建立的。然而,人类软骨外植体差异性大,可扩展性差,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出现去分化表型,并且这些系统中使用的促炎...

12-19
2024

Nature Communications:朴衡生信团队助力揭示蜱传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图谱

蜱传脑炎病毒 (TBEV) 又称森林脑炎病毒,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黄病毒,每年在欧洲和亚洲人群中引起超过13,000例感染,感染后可导致脑炎、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及死亡。尽管存在针对TBEV的灭活疫苗,但目前仍然没有抗病毒药物。以往针对TBEV病毒个别蛋白的研究加深了病毒感染后的致病机制理解,然而目前尚缺少病毒感染宿主后的综合性研究。深入了解TBEV病毒感染的分子功能及其与宿主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对于TBE...

11-27
2024

前沿技术在基础医学与临床转化研究中的应用研讨会成功举办!

11月23日,朴衡博迈(上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朴衡博迈”)与上海浦东创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东创投”)联合主办的“前沿技术在基础医学与临床转化研究中的应用”研讨会圆满收官!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国内各大科研院所、生物药企的大力支持,为国内前沿技术在基础医学与临床转化研究中的应用搭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

11-27
2024

NAC-Organ技术应用:揭示 PRP19调控肿瘤微环境中B细胞的浸润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肝癌类型,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在HCC的进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由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基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等组成,这些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肿瘤的生长、侵袭和对治疗的响应。B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复杂且多样,它们可以发挥抗肿瘤作用,如通过呈递抗原、产生细胞因子和分泌抗体等,也可能促进肿瘤进展,如通过调节性B细胞(Bregs)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

10-23
2024

创新突破 | 肝胆肿瘤类器官的多组学特征及个性化药物治疗前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肿瘤研究中的类器官模型正迎来新一轮的突破。近期发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IF=11.7)上的研究通过建立患者来源的肝胆肿瘤类器官(PDHOs),成功揭示了多组学层面的基因调控网络,并通过药物基因组学分析探索个性化治疗的新可能性。

10-17
2024

文献分享 | 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构建同时含胆管和血管的肝类器官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技术已成功用于开发由胆管细胞组成的囊性结构,模拟肝内胆管(IHBD)。考虑到血管与胆管相互作用对肝内胆管发育的重要性,开发一种围绕血管重建人类胆管的体外方法对理解人类新生儿胆管结构异常形成的机制至关重要。 日本东京大学理化学研究所的Hideki Taniguchi教授团队近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了题为《Generation of human iPSC-derived 3D bile duct within ...

10-15
2024

朴衡最新成果:利用NAC-Organ 3D 培养技术平台加速CAR-Macrophage细胞的高通量体外筛选

CAR-T细胞、TILs细胞等免疫细胞治疗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目前免疫细胞治疗方法在药效评估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人源化体外3D培养模型通过减少动物实验和利用人源性组织,避免了物种差异带来的偏差,特别适用于患者特异性的肿瘤研究和传染病机制探索,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研发工具。此外,体外3D培养技术可以构建多器官系统和长期培养,为研究药物在多个器官间的相互...

10-14
2024

文献分享 | 新突破:类器官模型揭示新冠病毒引发糖尿病β细胞焦亡机制

冠状病毒疾病19(COVID-19)与糖尿病之间的强烈联系现在得到了承认。自疫情开始以来,已有新发糖尿病的报告。此外,观察到1型糖尿病(T1D)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美国疾控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与未感染COVID-19的人相比,年龄在18岁以下的COVID-19患者更有可能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有研究报告称,在疫情开始后,1型糖尿病(T1D)和2型糖尿病(T2D)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超过了疫情前时期。 除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